6月15日,胡晓萍在厂内制作竹篱笆的材料。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
(相关资料图)
仲夏六月,皖南山区翠竹林立。
在位于205国道边的泾县榔桥镇河西村竹源竹木加工厂里,机器轰隆作响。山区的毛竹在这里经过粗加工后,将被销往全国各地。
黑白蝴蝶结衬衫、短发齐整、言语干脆……竹厂负责人胡晓萍前后忙碌,走路带风。穿行在一群工人之间,她瘦小的身板格外显眼。
“带动困难群众和残疾人长期就业的女企业家”“好妻子精心照顾瘫痪丈夫14载”“全国爱警母亲”“全国最美家庭”……过去的17年里,胡晓萍在多重身份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“中国好人”故事。
“苦心人天不负”——
不屈不挠撑起一个家
在胡晓萍的家中,挂着几张老照片。一张照片中,她与三个小女孩蹲在一起,戴着草帽,面庞丰润,神采飞扬。
胡晓萍清楚地记得,这张照片摄于2002年,当时她上午割完稻子,正开心地走在回家路上。那时候,生活简单和顺。丈夫是泥瓦匠,手艺不错,外出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。胡晓萍在家安心打理几亩田地,照顾家庭,儿子争气懂事,成绩不错。三口之家,日子不算富裕,但也是和和美美。本以为生活就会这么平稳地继续下去,命运却跟她开了个“黑色玩笑”。
2006年,胡晓萍的丈夫在一次外出时遭遇车祸,伤及脑干,一时间命悬一线。“我的天塌下来了”,飞来横祸让这个小家庭措手不及,时至今日,胡晓萍回想起当年情形,依然眉头紧锁。
“我不会放弃他。”胡晓萍拒绝了医生“放弃治疗”的建议,坚持为丈夫做开颅手术。最终,丈夫捡回了一条命,却几乎成了植物人。
生活形势急转直下,胡晓萍来不及悲伤。儿子正值高三,备战高考;丈夫瘫痪在床,需要照顾;家中经济拮据,债台高筑……
为了撑起这个家,胡晓萍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,替丈夫洗脸刷牙、喂饭、擦洗身体、敷药按摩、换洗衣物……剩下的时间就去工厂讨生活、卖农产品、做手工活,每天都忙碌到深夜。
苦难没有击垮胡晓萍,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。她从砍野竹、收小竹、拉板车开始创业,慢慢地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做起了毛竹生意。2008年6月,她创办的竹源竹木加工厂在宣城市泾县榔桥镇河西村开业。
曾因不了解市场行情,折得血本无归;也曾因为工人受伤,赔偿十多万元……重压之下,胡晓萍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。“有时候忙到夜里累得实在不行了,自己坐在厂子里偷偷地哭,心里想这日子要怎么过下去呀,什么时候是个头呀……”胡晓萍回忆,哭完了,还是擦干眼泪,继续操持生活。在与命运的抗争中,她只能越挫越勇。
凭借着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,坚守着“苦心人天不负”的朴素信念,生活终于迎来转机,竹厂生意越来越好,一度年产值过千万元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胡晓萍,成为远近闻名的女企业家。
“不能撒手不管他们”——
不离不弃坚守一个厂
“争取明天就给您装车”“质量您绝对可以放心”……6月15日下午,胡晓萍的手机铃声总是响起,采访不时被打断。平均每天要接听30多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电话,她的声音已经嘶哑。
今年,胡晓萍已经54岁了,儿子成家立业,膝下还有个可爱的孙女。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,现在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,她还在独力支撑着竹厂的运转。去年丈夫离世后,她更是全身心扑到竹厂经营中。
“其实,竹厂现在利润微薄,我有时候也想把厂子停了,回家带带孙女,享享清福。”胡晓萍翻出手机里孙女的照片,面露愧色。“可是,如果把厂停了,厂里工人的生活就没着落了。”胡晓萍担忧。
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。在工厂刚开业时,胡晓萍就向乡亲们表示,会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村民就业,让他们有活干有钱挣。这一承诺,她坚持至今。
6月,是竹厂生产淡季,厂里还有20余位工人。其中有4位是聋人,做毛竹的捆扎、编制工作,其他工人的年龄也都有60多岁。
今年62岁的吴乐华,是胡晓萍建厂时就跟着一起工作的工人,女儿常年患病,家中困难。“在这里做工,每年至少能拿到2万多元,多的时候能超过6万元。有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,我心里头就踏实了。”吴乐华告诉记者,去年女儿治病,儿子结婚,手头上紧张,胡晓萍知道后,还送去了2000元慰问金。
在厂里,与吴乐华这种情况类似的工人不少。胡晓萍向记者举起例子,越说越坚定自己的选择,“不能撒手不管他们”。
“当初建厂最困难的时候,大伙支持着我走出困境,现在我会坚持把竹厂做下去。”对于胡晓萍来说,这个凝结着她半生心血的竹厂,曾经支撑着她和她的家庭走出阴霾。如今她支撑着这个厂,想帮助更多困难家庭渡过难关。
“要做一辈子好人”——
不折不扣传承好家风
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以后,胡晓萍曾深深地思考过,自己对于“要做一辈子好人”的执着是从何而来?
“说我是好人,我很惭愧。在我心中,我的妈妈才是真正的‘中国好人’。”她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了答案。
胡晓萍生于一个并不平顺的家庭。她的父亲在二十几岁时因一次意外失去双手,大姐脊椎变形不能直立,唯一的哥哥患有唐氏综合征,生活无法自理。虽然是6个孩子中最小的女儿,胡晓萍并未享受到任何偏爱,生活的艰难让她从小就学会和母亲、姐姐们一起照顾家庭。
胡晓萍回忆,父亲失去双手后,仍然通过苦学会计知识,获得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。而母亲不离不弃,照顾父亲60多年,直至去世。
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,胡晓萍的性格中有一份天然的豁达和坚韧,见识了苦难也就不再畏惧苦难,经历过弱者的处境就更加理解弱者的难处。上承下启,言传身教,胡晓萍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。
今年2月,一则《为救轻生少年,民警连发27条“生命短信”》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。据介绍,2月1日,泾县泾川镇一名少年与父亲争执后离家出走,发短信告诉家人欲轻生。接警后,泾县公安局泾川派出所副所长高志文火速出警,4个小时内,连发27条暖心短信,最终感动了少年,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。
新闻中没有透露的是,这个事件中的民警高志文,就是胡晓萍的儿子。
高志文回忆起那天晚上,他沿着河堤,边喊边跑了5公里,最终发现了坐在水边的少年。高志文与其促膝长谈,聊了母亲在逆境中自立自强的人生故事。少年深受触动,不仅放弃了轻生,还从此打开了与家人的心结。
“母亲就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,她的光芒照进了我工作、生活的每个角落。”高志文这样形容着母亲对自己的影响。家风正,则人不斜。高志文在母亲的劝导下,回到家乡,考进公安局。他吃苦肯干,尽职尽责,屡破大案要案,迅速成长为骨干。
当高志文捧着“安徽省杰出人民警察”荣誉证书和二等功奖章回到家时,胡晓萍脸上漾开了幸福的笑容,“看到儿子有这样的成绩,我真是比自己当选‘中国好人’还要高兴”。今年,胡晓萍被公安部、全国妇联表彰为“全国爱警母亲”,她的家庭也被评为“全国最美家庭”。
“我要做一辈子的好人。”多年来,胡晓萍坚守着自己的座右铭。在疫情期间,她捐款捐物,主动到防疫一线值守;宁国发生水灾,她开3个多小时车,送去3000多元物资;为支援家乡乡村振兴,她无偿捐赠近4万元竹建产品……好人的故事还在继续更新,而好人的精神,正如这林间翠竹,漫山遍野,拔节生长。
短评
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
胡晓萍的好人故事令人振奋。她面对生活苦难坚韧顽强;她通过自身努力为困难群众带去关爱与照拂;在她的好人精神辐射下,更多人从中受益。
“与善人游,如行雾中;虽不濡湿,潜自成润。”好人是人们生活中可触可见的道德光源,好人精神的传播犹如用一支蜡烛点亮另一支蜡烛,让莹莹烛光充盈社会的每一个角落,让社会充满道德的温度。
崇德向善,见贤思齐。当每个个体都受到“好人精神”的召唤,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,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,身体力行地践行好人精神,凡人善举就会成为社会主流,凝聚出更多向上向善动能,助推社会温暖前行。
( 本报记者 班 慧)
标签
Copyright © 2015-2023 港澳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